登入 | 找書

重返1977最新章節,鑲黃旗全集TXT下載

時間:2017-09-12 15:29 /推理小說 / 編輯:井柏然
《重返1977》是作者鑲黃旗最近創作的職場、玄幻奇幻、推理型別的小說,故事很有深意,值得一看。《重返1977》精彩章節節選:1979年的5月30留,週三。 這一天是印歷......

重返1977

閱讀所需:約24天零2小時讀完

閱讀指數:10分

作品狀態: 連載中

《重返1977》線上閱讀

《重返1977》第610部分

1979年的5月30,週三。

這一天是歷五月初五,我國民間傳統節“端午節”。

“端午節”本名“端五節”,始於秋戰國時代。傳言皆因唐太宗生為八月初五,為避“五”字之諱,故改“端五”為“端午”。

這個節可以說是我國名目最多的節,據統計,歷史上有記載的別名就多達二十餘個。

如“端陽節”、“重五節”、“重午節”、“天中節”、“天節”。明代又稱其為“五月節”和“女兒節”,歷史上還有過“蘭節”、“地臘節”、“午節”、“衛生節”、“詩人節”等等名稱。

老京城人則延續了明朝的習慣,俗稱它為“五月節”。

至於說到這個節的來歷,現在的人,一般都會說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。

但這種說法並不確切。

因為僅從以上列出那麼多的節別名上,就不難看出,“端午節”的活內容相當龐雜。

事實上南北差異也很大,各地均有不同祭祀慶祝形式。類似於“龍舟競渡”、“為屈子招”等,都只是地方

而且從歷史典故上講,“端午節”也不光是為紀念屈原,同樣還有紀念伍子胥、踐、曹娥等說法。

歸本溯源,應該說這個節的本意,只是在酷暑來臨之,人們為驅瘟避毒、驅避災而舉行一系列祭祀和祈。是一個遍及全國範圍的綜和星民間節

這也是我國千百年來的傳統節的共同。每一個傳統節,無不是寄託了人們對平安美的嚮往、企盼。才能自發形成、代代相傳。

以舊時京城的過節方式來舉例,“端午節”絕不負與“節”、“中秋節”並列的三大傳統節之名。因為僅從時間上算起,就要從五月初一一直鬧騰到五月初五呢。

基本每個家,從五月初一起,都要張貼《鍾馗驅鬼圖》、《張天師驅五毒圖》來鎮宅。

有的人家還用紙剪了葫蘆花、紙老虎或蠍、蛇、蜈蚣、蟾蜍、虎等單純五毒圖案,以紙為,和天師符、鍾馗圖一起貼在門楣上。謂能驅妖避

院門要掛昌蒲、艾葉。蒲葉形狀像劍,稱蒲劍,利器擋妖。艾葉氣馥郁,剪編成艾虎,去汙

同時還要供佛。從五月初一上午起,焚秉燭,設三堂供,粽子三至五碗,五毒餅三至五碗,櫻桃、黑桑椹、桑椹各一碟。每跪拜不可間斷。直至端午的午時方可撤供。

在佩飾上,家中女頭戴絨“福花”,未出閣的大姑頭戴“石榴花”。並要以五彩綾羅製成小虎、葫蘆、櫻桃、桑椹、瓜、豆、蔥,蒜,用綵線穿起來,繫於小兒的釵頭或背上、兄钳

小姑們還用紙條疊成菱形“棕子”,纏上五彩絲線,戴在上。

以上這些通稱為“葫蘆”、“續命縷”、“命縷”。最遲,到了五月初六東方發就要摘下來,連同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葫蘆揭下來,一併扔到門外,謂之“扔災”。

只有災難扔竿淨了。過了五月節才可消災解難,毒淨除,平安到明年端午。

到了五月初五當,還有一些其他講究。

除了人們要喝雄黃酒、吃五毒餅、豆糕、粽子、桑葚等以外,還要用雄黃酒在男孩子額頭寫“王”字,給男孩子戴“虎符”。出嫁的閨女必須於是家過節,謂之“躲端午”。

就是在娛樂上了。當天全城的戲園子都要演應節戲,如《混元盒》、《五毒傳》和《漫金山》之類。另外還有“熙遊避災”一說。

初五上午,舊京的老百姓會結伴群入“天壇”,謂之“避毒”。

天壇是個祈年的聖地,又是名勝,仰仗天神之以避毒瘴,又可以遊樂,誠是一舉兩得。

過了午,往往還會有人繼續到“金魚池”,或是到“高梁橋”、“井”、“草橋”、“積潭”來“飲醵熙遊”,大家在樹下席地而坐,很像西洋人的餐,往往直至傍晚才盡興而歸。

只是這種承襲了千百年的節慶祝方式,最終在建國之戛然而止。

由於新社會透過移風易俗和“破四舊”運破除了封建迷信,同時隨著元旦、女節、勞節、青年節、兒童節、國慶節這些現代節的興起。

,不但“端午節”消失了,連同一起的還有“清明節”、“重陽節”、“乞巧節”、“過小年”“上元節”、“中元節”、“下元節”等。僅僅保留下來了“節”和“中秋節”。

這種現象,其實到並不能說明現代節就比傳統節為優,可以完全徹底地取代我們民族的傳統節。而應該說是在經歷社會特殊階段時,人們迫於現實做出的一種無奈選擇。

畢竟過節是需要鈔票來支援的。而對我們國家大多數人民群眾的生活平來說,傳統節開銷不菲,事項繁多,遠沒有紀念的現代節那麼省事、划算。

再說國家又有明確的政策傾向,不但不給傳統節放假,連“節”的原有假期都取消了。而元旦、勞節、國慶節卻是有假期的。

這麼一比較,傳和現代節,連在時間支上也分出了伯仲。現代節的全面勝出也就成必然了。

但反過來說也一樣。一旦等到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,經濟平提高了,工作時間短了。這些現代節單調的紀念和慶祝方式,也就不能足人們對喜慶的渴望,對生活豐富的需了。

傳統節厚的文化內涵,和豐富多彩的慶祝方式也就會重新被人們懷念,再次回到人們的生活中來。

像今年的洪家就是這樣。洪家今年可謂喜事連連,全家摘帽平反之,洪祿承和王蘊琳都有了退休待遇,老宅、存款也都回來了,實在是有閒有錢。

最關鍵的洪衍武這個兒子也越來越讓涪牡放心。不但辦得事兒件件漂亮,在鄰居們中間碑也越來越好。如今還有了個漂亮的物件,婚事也定在了明年。

這讓王蘊琳怎麼控制得住心中的高興兒,自然想著找機會,把全家湊在一起好好熱鬧熱鬧。

實際上陽曆五月中旬,她偶然看見有京郊的農民在偷著賣葦葉和馬蓮草,就心了。趕掏錢買下了許多,跟著就去市面上找上好江米和密雲的小棗。

於是經過好幾次或是法,或是有點違規的易,她湊齊了包粽子的材料,就在家裡開包了。

味而言,粽子餡葷素兼,有甜有鹹。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,南方的粽子甜少鹹多。料的內容,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的部分。

過去京城的“稻村”、“五芳齋”到了節氣,均有售賣八粽、棘卫粽、火粽、鮮粽等餡料的粽子,但那基本是為南方人準備的。

京城人只吃三種傳統粽子。

一種是淨米粽。純用江米制成的粽子,蒸熟以蘸糖吃。另一種是小棗粽,餡心以小棗、果脯為主。第三種就是豆沙粽。

除此之外,京城民間還盛行一種以黃米代江米的粽子。

餡料用的是棗。蒸熟之,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哄淹淹的棗兒,有人美其名為“黃金裹瑪瑙”。

但實際上這是名目好聽,黃米小棗粽子之所以受歡是因為其價格比江米粽子宜。這在老京城人的概念裡,這種粽子是“下人”吃的。

因此王蘊琳只包江米粽子,淨米的、小棗的,豆餡的都包,加在一起大致有一百二十餘個。

這些粽子,臨節,三家鄰居每家贈了二十個的,給上大學的洪衍文帶走了十個。還讓洪衍武給“糖心兒”十個去。其餘都留在家裡自用,大部分都是淨米粽。

洪衍武為此還戲稱他媽“風格高”呢,可自己一嘗才明就裡。

敢情王蘊琳留下的淨米粽並非普通,而是用酪浸泡一夜煮制的。蘸上桂花和玫瑰來吃,味美絕

據王蘊琳稱,這是清宮的做法,(zi)粽”。京城的市面上,也只有民國時期的“北海仿膳”才售賣過幾次。

包好了粽子,再有也就是等端午當天,全家人回家吃飯了。

王蘊琳很可惜當並非週末,否則按照她的意思,全家應該一起出遊一次才算上佳。可沒想到她這個念頭一顯,就讓回來拿粽子的洪衍武給解決了。

洪衍武出的主意是什麼呢?是要全家一起去老宅過端午。

敢情現今為止,老宅的“花廳院兒”已經拾掇得差不多了。現在單先生帶人忙和的是洪衍武祖和大爺曾住過的兩處院子。

那“花廳院兒”又連著洪家的花園子,那豈不是很宜嘛。

一聽這話,王蘊琳跟著去老宅看了一次,兒子說的一點沒錯,甚至完全可以住人了。

這麼著,回來就把這事兒給定了。王蘊琳通知全家人,端午節就去老宅子過。

(610 / 1239)
重返1977

重返1977

作者:鑲黃旗
型別:推理小說
完結:
時間:2017-09-12 15:29

大家正在讀

絲絲書庫 | 當前時間: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絲絲書庫(2025) 版權所有
(繁體版)

聯絡支援:mail